“长钱”涌动 A股机构化稳步推进|a股|公募基金|资产配置|机构投资者_网易订阅
10
2023 / 09 / 29
随着公募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和金融从业人员选择进入公募行业发展自己的事业。然而,在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这个行业,畅想美好未来的同时,很多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却面临着“晋升难”的窘境。
公募研究员晋升基金经理普遍吗?科研人员如何看待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为此,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采访了多位事业单位研究员,从从业者的角度一探究竟。
两条晋升途径
上海一位资深基金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表示,在一家基金公司,研究员升任基金经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司刚好有基金经理的坑位,一般是基金经理离职,或者公司要对某个行业、某个风格的产品进行战略布局;二是研究员特别擅长推票,有一定的投资能力,所以被提拔成为基金经理。
在她看来,前一种情况是研究员晋升基金经理的主要途径。她给券商《证券时报·中国》举了个例子。以上海某头部公募为例,一位基金经理离职后,他之前管理的三只基金就交给了三位基金经理,其中一位是研究员调过来的新基金经理;另一个例子来自华北某知名公募。受一些人事变动的影响,这次公募留下了一批基金经理,所以很多内部研究员有了晋升的机会。
华南某大型公募研究员对上述说法表示认同。他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表示,虽然公募研究员晋升为基金经理,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晋升机会确实部分来自于现任基金经理的辞职。“离职的基金经理留下的产品需要接手,研究员有晋升的机会。”当然,随着行业和公司自身的发展,公募也需要扩大基金经理的配置。
“基本的逻辑是,如果机构发展得好,发行新产品的机会就多,研究员晋升基金经理的机会就多。”上述华南大型公募研究员总结道。在他看来,过去两三年,公募行业的发展非常好,机构有很强的动力增加基金经理的配置。但今年由于股权市场大起大落,好工作供不应求,科研人员的晋升变得越来越难。
这种说法引起了很多共鸣。华南某头部公募的股票研究员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表示,入行后,真的感觉研究员晋升基金经理越来越难,坑越来越少。上海一位公募债券研究员表示,晋升为债券基金经理的要求也在迅速提高。“科研人员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往年高很多。"
上述华南头部公募股票研究员认为,在晋升基金经理的道路上,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一个研究员能不能快速晋升为基金经理,跟他研究行业的知名度有很大关系。“a股权益市场的风格轮动相当明显。热门赛道的研究员比冷门赛道的研究员更容易推票,所以前者晋升基金经理的可能性比后者大得多。”对于他的说法,一位在上海负责公开发行的研究员深有同感:“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一样,实际上需要一些‘跟风’。对于非热门行业的科研人员来说,机会可能更少。”
首席研究员升职不容易。相对于不断入行的研究人员,基金经理这个职位永远是稀缺资源。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机构对研究员晋升基金经理相对谨慎,这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上海一家中型公募的营销人士认为,成熟的基金经理在公募层面知名度很高,他们的渠道也很值得信赖,非常难得。对于机构来说,相比培养新人,继续向这些成熟的基金经理投入资源的收益显然更高。
上述资深基金圈人士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虽然机构可以给新基金经理做新产品,但市场往往不会买。“个人投资者不愿意把钱给新人,机构投资者选择的标准很高。没有过往业绩的产品一般很难考虑。”她直言不讳。
所以新人代替老人,或者老人带领新人管理产品,已经成为行业惯例。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机构的人才流失率低,或者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金经理矩阵,那么研究员晋升为基金经理的机会就比较少。目前这种现象在头部公募中比较常见。
上述上海中型公募市场部人士也认同这种说法。她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表示,作为一家中型公募,他们公司的研究员晋升为基金经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难。她表示,今年已经有几名研究员成功晋升为基金经理,他们的主要方向不同,符合公司对基金经理矩阵的配置需求。
上述资深基金界人士也表示,相对而言,中型公募的研究员晋升压力没有那么大。近几年很多知名基金经理都去了私募,头部机构也需要补充优秀的基金经理,完善基金经理矩阵。中型机构的基金经理不断流动,给研究人员留下了更多的机会。
离开还是等待?面对“晋升难”的现状,头部公募机构的研究员将如何应对?
据上述华南某大型公募研究员介绍,买方研究员的后续职业发展不如卖方研究员灵活。“要么留在公募等着升任基金经理,要么去私募做基金经理。基本上,这是两条路。那些去实业的,或者去其他行业的,很少听说。”据他了解,一些想尽快成为基金经理的头部公募研究员往往会离职,选择跳槽去私募。
至于是否“去私募”,他表示,如果留在公募,平台带来的红利会更大。“在公募方面,做研究的资源会比私募多很多,大机构的知名度也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背书。”如果选择加入私募,自由度会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私募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投资空间更大,很多想法可以落地。”
上述上海某公募的债券研究员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表示,部分公募希望培养专注研究、能够长期扎根行业,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的人才,而不是中途变身基金经理。“成为研究员和基金经理所需的技能仍有一些差异。有些人更擅长时机和分配,有些人更擅长纯研究。”对于机构来说,研究员本身也是投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说,据他了解,一些高级研究人员的薪酬将高于投资岗位。上述华南某头部公募的权益研究员也表示,据他了解,资深研究员想要得到一个像样的待遇并不难,扎根公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上海某公募研究员认为,无论是留在公司继续磨练技能,还是从外部寻求合适的转型机会,他最看重的还是机构的发展前景。但在他看来,大多数年轻研究员更愿意成为基金经理,而不是长期扎根公司做研究员。他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想从市场上证明自己的能力。
“从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看,成为知名基金经理的概率其实很低,大多数人不会有那个不切实际的目标。”面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的提问,上述在上海做公募的研究员这样回答。
据他观察,很多研究员不选择投资是因为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基金公司的研究员,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由公司内部来判断。但成为基金经理后,他们的投研成果会公之于众,他们的投研能力会由整个市场来评判。在他看来,在标准统一、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评价体系下,个人做出点成绩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也是很多研究员想成为基金经理的主要原因。“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留在公募,等待成为基金经理的那一天。”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